入殓时,先将棺材抬回堂屋,底部两头各用一根圆木垫住,“净棺”后方能入殓。
广西大瑶茶山瑶,用白砂纸将一支新
毛笔和几枝柳树枝绑在一起,蘸清水洒棺。
广西龙胜
瑶族,棺外涂
黑漆,棺内垫纸钱、
白布。若逢
夏日炎热须停棺多日时,纸钱下还垫一层木炭粉和
石灰,以防腐水外流。
广西全州东山
瑶族,入殓后棺上要钉3颗寿钉,男者左1右2,女者右1左2。钉好寿钉后,还要钉
子孙钉,男的钉在棺盖左侧,女的钉在棺盖右侧。钉
子孙钉时,要剪
七彩布片,有的还在孝男、孝女和直系亲属的衣服上剪一小块布,钉于钉上。钉
子孙钉有规定,一般说来,死者有多少岁,就敲多少锤。所以,敲钉时必须根据死者儿女和
子孙的人数来计算每人应敲的次数,让每个儿孙都能敲,即使是刚生下来的婴儿,也要由其父母抱着,替他敲一锤,以尽孝道。
广东连南
瑶族则不同,人死浴尸之后,换上寿服,将死者扶坐在一张竹椅上,用草绳绑牢,形如活人闭眼端坐模样,移放厅堂。云南省蓝靛瑶,死者入检前,无论男女,均要剪下其手、脚指甲,取下两颗牙齿,用一张纸写上死者出生、死亡的年、月、日、时辰,连同梳下的头发一起放入一个小罐中,家境好的还在罐里放少许银子,待棺木入土时埋入坟前或墓后,俗称“小坟山”。湖南宜章县
瑶族。亦在死者灵柩前置一小缸,丧家亲属每人将一口吃剩的饭用纸包好放入缸中,出殡时,由
孝子抱缸送到坟旁,与死者同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