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
祭祀仪式往往都离不开歌舞,
舞蹈是
祭祀活动中非常重要的
表现形式,成为
侗族人民
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然而,“踩歌堂”作为
祭祀文化
表现形式的同时,还反映出一个族群的文化内涵,
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是以族群为单位,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现在的侗寨依然保留着这种传统,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祭拜仪式中,各个村寨的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体现出浓浓的亲情和宗族团结的力量。虽然如今的“萨岁”活动逐渐淡化了原来的
宗教色彩,逐渐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节庆活动,
祭祀功能也开始向娱乐功能转变,但“踩歌堂”依然体现了
侗族人民从容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进取精神,以及
侗族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面貌。在
侗锦的
纹样中,一排人手拉手跳舞的踩歌堂场景随处可见,这样的图案被广泛用在
裹腿、背带及小孩衣服的装饰上,形式统一,
构图运用了简化的手法,用单线勾勒出
几何人物形象,根据性别和着装的不同,人物造型也有所区别。在田野调查中,笔者访谈了很多的织娘,她们对于“踩歌堂”
纹样的解释就是
侗族人民手拉着手跳舞,
表现了
侗族人们的团结、和睦,以及对萨神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