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崇拜往往指
氏族与某种动物或植物有亲缘关系,形成了该
氏族特定的
图腾物。它是在原始宗教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图腾象征被作为
氏族的
祖先而受到敬奉,起到“守护神”的作用,成为凝聚族人精神的强有力中心。如旋涡纹、
水波纹源自
侗族的水崇拜;
龙纹、螺旋纹源自
侗族的龙崇拜与蛇崇拜;
圆圈纹源自
太阳崇拜;齿形纹源自山崇拜;
云雷纹也与天崇拜、雷崇拜有关。
侗族服饰的这些
纹样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形成了,有的
纹样如
鱼鳞纹、
云雷纹、
水波纹、
圆圈纹、
菱形纹等可以在新晃
侗族自治县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
陶器上看到。它一方面包含着大量
迷信色彩和愚昧观念,另一方面又与
神话一起共同繁衍了民族文化艺术。
马克思说:“任何
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它对民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先入为主的决定性作用。
侗族是一个农耕民族,特别崇拜与稻有关的自然物,
侗锦中的谷粒纹就来源于此,流行于整个
侗族地区“吃新节”的习俗就是
谷物崇拜的反映。再者
侗族是古代邻近的若干
氏族交融繁衍而发展起来的,
图腾崇拜多种多样,
侗族古歌说到的“龟婆”孵松恩、松桑,松恩、松桑又生了虎、熊、蛇、龙、雷、猫、狐、猪、鸭、鸡、姜郎、姜妹12兄弟。这叙述了
侗族先民各
氏族发展的故事,龟、松桑,松恩及12
子孙都可能是
侗族先民
图腾体系的组成部分,虽然母系制相应的
图腾崇拜在进入父系制后已被
祖先崇拜所代替,但人们对女
祖先的崇拜依然存在,使得
图腾崇拜也以
侗锦图案等方式遗留下来。
侗族许多地区还把鱼作为一种
图腾,鱼在
侗族人民的饮食和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大年初一必须有鱼;结婚办喜事,男方到女方家定亲或迎娶必须有鱼;祭祖必须有鱼,守灵、送终必须有鱼,待葬期间不得吃荤,但可食鱼。在当地风俗中鱼代表着丰衣足食、
多子多孙。鱼
图腾演化出
侗锦图案中的鱼骨纹、三角纹、
菱形纹,其中三角纹和
菱形纹乃由鱼的不同部位演化而成。
侗族的
图腾崇拜还
表现在:龙(蛇)
图腾崇拜、伞
图腾崇拜、
太阳图腾崇拜等等。
侗族的
图腾崇拜在
侗锦图案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使得
侗锦有了灵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