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我国
伊斯兰教出现新的变化,一方面适应我国情况,出现许多支派,并在西北地区形成门宦制度;另一方面
伊斯兰教学者的
汉文译著活动大为活跃。比较重要的著作有王岱舆的《清真大学》、《正教真诠》,马注的《清真指南》,刘智的《天方性理》等。清咸丰、
同治年间,又有蓝煦的《天方正学》、马德新的《性命宗旨》等。这些作者都是受过
儒家文化熏陶的回儒,他们认为“回、儒经书,文字虽殊而道无不共,语言虽异而义无不同”。他们的做法是,将“天方经语略以汉字译之,并注释其义焉,证集儒书所云,俾得互相理会,知回、儒两教道本同源,初无二理”。例如将
伊斯兰的“真一”说与程朱的“
太极”说加以融合;将
儒家“格物致知”加以改造,使之为“认主独一”的教义服务;将
儒家的“五伦”称为“五典”,使之隶属于“忠于真主”这一最高信条。这样,
伊斯兰教就更深地扎根在
中国这块土地上,
伊斯兰教文化成为
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