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
阴阳五行思想根植于整个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里就先从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意义上,简单谈谈
阴阳五行观的基本思想。
阴阳五行观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断充实、完善。在
中国古代,
阴阳最早是指两种寒暧不同的气,后来逐渐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
哲学范畴。人们用
阴阳来概括各种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即“两端”,把宇宙中的一切都归结为两种相反同时又相互依赖的事物、性质、状态、功能、作用和力量,并把
阴阳关系作为普遍的宇宙法则。如《
管子》——书中“
阴阳者,
天地之
大理也;四时者,
阴阳之大经也”的说法,就是把
阴阳看作是“
天地之
大理”。
中国古代
哲学把
阴阳之间的相依相待、相互作用,看作是
天地万物变化的内在原因和根据。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和。”
荀子说:“
天地合而万物生,
阴阳接而变化起。”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宋代
科学家沈括指出:“
阴阳相错而生变化”;“
阴阳合德,化生万物者也。”可见,
阴阳这一对范畴在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地位。
五行说把万物归为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或性质,通过
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平衡和转化来解释万物。
五行的这种相生和相克、平衡和转化正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矛盾思想。同时,
五行又是与
阴阳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使
五行结构组织具有了一种内在的动力,即在
阴阳两种力最的作用之下,
五行体系中相生相克的具体运转才得以进行。董仲舒说:“金木水火,各奉其所主,以从
阴阳,相与一力而并功。其实非独
阴阳也,然而
阴阳因之以起,助其所主。”在董仲舒看来,
阴阳不是
五行之外的独立力量,而是作为
五行的原动力与
五行“相与一力而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