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长鼓舞。长鼓舞又名
黄泥鼓舞,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跳长鼓舞以纪念民族
祖先盘瓠王。长鼓腰长面窄,中间小两头大,呈喇叭形,长约三尺二寸,直径四寸,一般用沙桐木(泡桐木)做鼓身,用山
羊皮做鼓面。金秀等地用
黄泥浆水来糊鼓面以定准鼓音,提高洪亮度,故名黄鼓;连南排瑶的长鼓用六至八条
染色麻绳拉紧两头
羊皮,鼓身绘上红、黄、白等
色彩的图案。跳舞时,舞者(一般四至六人)用一条
彩带绑着两头鼓颈,挂在肩上,斜在身边,右手使掌,左手敲击,发出有节奏的“咚啪咚啪”的声音。长鼓舞有三十六套表演程式,动作细腻、洒脱、奔放。长鼓有公鼓母鼓之分,公鼓如上所述,母鼓比公鼓腰短面宽,声音浑厚柔和,跳舞时先由一人胸挂横置的母鼓上场,双手分别掩着鼓的两端拍击,左右舞动,或向前跳跃,或弯腰后退,以谐趣的动作和鼓声逗引观众,以引持子鼓舞者上场,随即以母鼓为轴心,围成圆圈顺时针方向舞动。此时,一位歌师
带领一群手持花巾的姑娘翩翩起舞,
穿插其中,随着鼓声,观众也入列亦歌亦舞。长鼓舞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从单一的祭祖功能变成欢庆丰收、恭贺新婚、迎送
贵宾等场合最喜欢采用的民间舞蹈。《桂海虞衡志》所记“瑶人乐”的“铳鼓”即今之长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