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
染色工艺有
浸染、
印染、
扎染和
蜡染等,并结合运用
媒染工艺辅助获得所要的颜色。
浸染是运用得最广泛也最基本的
染色工艺。不论是染布或是染纱都是经过
浸染,
扎染、
蜡染等也要通过
浸染的工序才能获得所要的
图纹。苗族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一整套
浸染工序:制靛(或
染液)、
浸染、
上浆、碾压、洗晒等。制靛工艺上文已经提到,这里主要指制作
染液。开染前,依据要布量制作
染液。在大部分苗族地区染布都在
秋天进行,因为那时的
蓼蓝、
茜草等制靛最好,加之常用制作
碱水的杉枝灰也是在
农历八月时烧最好,那时杉树最壮。苗乡制
染液用专门的杉木缸,一般高约1.2米,直径在60-80厘米,也可以用
陶瓷缸和
塑料缸。
染色前先要起缸发酵
染液(也叫制液),制液时染缸用水最好是制
蓝靛时沉淀后的上半缸水。用这种水加热后将杉木灰(有的地方用懦米草和桐仔皮灰)倒入内拌匀,滤去灰渣,即得
碱水。先将
碱水倒入染缸内,依据染量倒入靛或别的颜料,加入适量的生石灰、酸汤杆、烧酒或
酒糟拌匀,待十余天,染缸内的
染液发酵存活,苗语称“涌”。就可以进行
浸染了。染布的季节一般在春、夏、秋,这些季节既好
着色又方便晾晒染好的布。冬天
着色慢,不方便晾晒布,
染色用的时间很长,而且
染色效果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