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早期的年画中不乏
戏曲题材和戏出形式者。这是因为
苏州旧有老郎庙,是梨园总局,属
江南织造府管辖。帝京“南府”需要
演员供奉内廷时,皆从这里选取。
苏州戏园有十余处,散落在金、阊门一带,居民有宴会皆入戏园。为待客方便,击牲烹鲜,宾朋满座,阑外观众亦可立足观赏,俗称“看闲戏”。
乾隆时,
苏州钱德苍根据《缀白裘》旧本,续编成《缀白裘》新集四十八卷,由
苏州宝仁堂刊印发行,内包括
昆曲、秦腔、乱弹、梆子、京腔、吹腔等,
大都是舞台演出本。
苏州木版年画在
戏曲影响下,
刷印了《
雷神洞》、《十字坡》、《水漫》、《锯大缸》、《昭君出塞》、《三娘教子》等图。画面上的人物角色都带有表情,动作也夸张,但背景道具有的还较写实。
苏州清初的戏出年画传流下来虽然寥寥无几,但可窥见我国早期
戏曲演出形式之一斑。它是研究
戏曲发展史很好的形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