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适宜竹子的生长,
古籍中就有关于用竹
纤维织布的记载。《异物志》记载“赏管竹,生水边,长数丈,一节相去六七尺或相去一丈,庐陵界有之,始兴以南,又多小桂,夷人织以为布。戴凯之《竹谱》载:“革竹,大者如胖,虚细而长爽,
岭南夷人取其笋未及竹者,灰煮,绩以为布,其精者如殷焉”。宋代,《太平寰宇记》风俗条记“岂州,今之僚,布以竹,容州“土产,竹子布”。同时期,
广西昭州妇女擅长以竹为纺织原料,“长于缕织
吉贝蕉落之类,甚细轻,又能以竹做衫充暑服。直至
清朝,
广西很多地区仍使用竹织布,如清代《
嘉庆一统志》载“平乐、恭城出筋竹,县妇能以竹作衫,充暑服。”清乾隆三十二年修《梧州
府志·舆地志·物产》载:“麻竹,一说即单竹,有花攘、白攘之别……花攘蔑韧,与白藤同功,练以为麻,可织,谓之竹练布”。在实践中,当地人民选出竹节长,
纤维比较柔韧的竹
纤维,用
石头糙烂,浸于水中或放到灰水中
煮练,后绩结,即可纺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