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
瑶族人民除了与汉、壮族发展了商品交易外,民族内部也出现了商人,兴起了商品交易。在金秀,
民国初年,金秀村茶山瑶石牌头人龚道金曾经营过杂货
生意。1935—1936年,金秀村茶山瑶石牌头人全胜祝也在本村开过商店,经营布匹及杂货。平贡村坳瑶赵文,于1938年在罗运开杂货店,罗香坳瑶梁振荣在本村开过小杂货店。新
中国成立前
五十年间,经营行商小贩的,在金秀也不乏其例。在连南南岗排瑶,
近代以来做过
生意的有17人,其中5人屠猪、牛卖,其余大多数经营米酒、豆腐、粉丝、黄烟,个别卖布匹、估衣和
迷信用品。在都安三只羊,清末民初任过团总的袁太和与其儿子在三只羊收购土特产,将之与自榨的
桐油一起运往
龙头销售,然后从
龙头运回食盐、布匹、
棉纱、火柴及其他日用品,在加朋街出售,他是当时三只羊最大的商家。此外,在建民、龙朗、建良等村,还有四五家从事土特产品和工业品的贩运。
近现代瑶族社会出现的商人,为数不多,他们并不完全脱离农业而单纯从事商业活动,家里的田地照常耕种。但他们的出现,是
瑶族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不是
近现代中国社会战乱和新
中国成立后“左”的失误造成的压抑,
瑶族地区的
商品经济当会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