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水族先民在离开“岜虽山”之时,也告别了邕江流域那些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土地丰腴的理想的稻作农业生产之地,进入黔桂边境之后,面对
青山老林,他们实际上有许多的重新选择生计方式的机会,或猎取
鸟兽,或刀耕火种。当时,月亮山地区所提供的丰厚的生物资源,原本可以使水族的
祖先不需要付出多少艰辛劳动,即可获得足够生存的食物资源。但是,正是在邕江流域百越地区生息繁衍了近千年的稻作农业文明,使水族先民自进入月亮山伊始,便义无反顾地进行开疆辟土,营造
田园。他们原先在邕江流域时,对于耕作,对于水资源利用以及对于瘠山好土的认知等丰富的稻作农业生产技术的经验,这时,凝成了这个民族无限的智慧,使之能够“畲山为田”,
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山区梯田稻作农业文明。有西方学者将梯田农业称之为“修理自然”的农业,然而,对于水族地区来讲,其梯田的开发以及妙用自然的智慧,比起单纯的“修理自然”,无疑具有更高的生态
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