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脉的主体基本上属“喀斯特”地貌,酉水流域石灰岩岩层居多。因此,长期的溪水冲刷侵蚀,形成了奇峰怪石三千,溪流洞穴无数。“溪洞(峒)”现象是武陵山区,特别是酉水流域的重要特征。据宋福邦的《故训汇纂》道:古代“洞”、“峒”相通,峒亦被解释为山或深涧。“溪”指
山川深涧中的河流。“溪洞(峒)”同时也是
上古“农村公社”的地方基层单位。这些
上古的人们共同利用山间丛生的
灌木荆棘构筑外围,以防野兽破坏庄稼和邻敌的骚扰侵掠。宋代以后,“峒”成为“羁縻州郡”所辖地区最小的行政单位,直到清“改土归流”以后,峒作为行政单位才被废除。湘西北的“溪洞(峒)”构成了这一区域独特的地域特征。清光绪《湖南通志》云:“诸苗番聚百七十四寨,
氏族聚居,自成村落,亦有傍溪洞而居者,周围千数里,悬崖鸟道,丛箐栉比,岚瘴蒸郁,阴雨恒多,视诸溪洞,独称阻绝”。历史上常讲的“五溪”,即雄溪、樠溪、潕溪、酉溪、辰溪纵横其间,其他小溪流数不胜数。古代永顺的行政中心因地处灵溪河畔,故取名为“溪州”。而穿洞、卯洞、老洞等都是以自然风貌的“洞”而命名,茶峒、昂峒、田家峒、利必峒等则是以原行政单位的“峒”而得名,这种情况在酉水流域是举不胜举。“九溪十八峒”就是历史上对这一地域形象的描述。因此,在宋明时期,就是依据这一特征,将生活在该地域的土家先民特称为“溪洞蛮”,把该地域的著名手工艺特产,早期的
土家织锦之类的纺织品统称为“溪峒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