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了
梭子引纬后,
引纬和
打纬分开,于是采用
定幅筘来打炜,以进一步提高布帛的产量。汉代文献中就有用筘
打纬的记载:在
刘熙著《释名》释采帛条中有“菩辟、
经丝贯杆中,一间并,一间疏:疏者菩菩然,并者历辟而密也。”即
经丝贯在筘(杆)中间,使织轴上
经丝一格疏,一格密,
织物表面形成了疏密的条状纹路。杆本是
打纬的工具,在
定幅筘初用作
打纬时,借用杆的名称。筘一般为
长方形木框,框内竖立竹丝,似梳状。如广西壮族
织机上的竹箱长度为50厘米,全高为11.5厘米,内
筘齿高为8厘米,按44.8厘米内300齿均匀编排。筘的两端封口
竹片约1厘米宽、0.6厘米厚。筘的使用,一是帮助整理
经纱以严格控制
经纱的
密度和位置,同时还具有支持
经面的作用。有的筘直接悬挂在
经面上,有的则需连接于辅助物:一是将其与摆杆连接,借助摆杆的重量
打纬;二是用绳子将其悬挂在
机架上方与
经线同向的两根竹制或
木制吊杆上,借助吊杆的弹力
打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