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由于身体残疾,杨秀玉的母亲嫁给了比自己大18岁的转业军人。1968年之前,一直居住在五乡,直到第4个孩子出生。据杨秀玉回忆,当时的生活条件还是很好的,父亲在
乡里当小队长,母亲是
乡里的出纳,有自己的房子,吃饭也不用发愁。但是自从搬到四乡之后,生活条件就逐渐下降了。父亲坚持回四乡照顾奶奶,放弃了在五乡较好的生活条件,搬到四乡与奶奶同住。由于叔叔一家也同住在奶奶家里,加之随后4个孩子的出生,生活越来越艰辛。父亲靠给小队里种地、赶车养活一家人。当时口粮是按劳动力分配的,一大家子根本不够吃。母亲由于身体原因,加上家中孩子过多,不能下地干活,只能在家看孩子。为了能让孩子吃得饱一些,母亲在院中种满大豆、
南瓜等能充饥的
植物,而且利用空闲时间
绣花。虽然卖不了多少钱,但是母亲依然坚持
绣花。“作为锡伯族妇女多少都会绣一点,只是有的以专业为主,有的以爱好为主,有的人业余时间绣一点打发时间,但是像我妈妈就是专业的,那个时候娃娃多,靠
刺绣挣钱是不可能的,就是喜欢绣。”母亲也非常喜欢
剪纸,杨秀玉
姊妹们也偶尔跟着学。母亲总是把自己满意的
剪纸贴在房屋的墙上或门窗上,以此来美化房屋。“那个时候家里穷,我妈妈就用
剪纸打扮房子,满房子都是,连
窗帘上也是,满房子都是
剪纸。”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同样也感染着家人,杨秀玉的妹妹富秀瑞尤其爱看母亲剪花,长大之后,她就随着母亲一起剪。那时,每逢过年,杨秀玉的家中就出现繁忙的景象,父母与兄弟姐妹们一起张罗着怎样才能过个好年;
姐姐忙着纳鞋底,给家人做布鞋;妹妹忙着
剪纸布置房屋增添喜气;杨秀玉帮着
大姐给布鞋
绣花,而母亲则是边
绣花边讲一些祖辈流传下来的传说故事。那时候,虽然家穷,但是杨秀玉觉得非常开心,当时母亲吟唱的故事,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也许正是由于当时生活的清苦,但一家人还是那么热爱生活,在杨秀玉的心中才会留下这般温馨的回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