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杨秀玉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杨秀玉与许多
徒弟现在来往的较少。杨秀玉在谈到
师徒传承的问题时回答得很隐晦。从其言语中,传达给我们一些信息,即“带会
徒弟,饿死
师傅”。杨秀玉的
徒弟有很多,有的自己开了绣纺,有的成了当地的
刺绣名人,有的在当地
刺绣协会当了会长,也有的回家之后就不再
刺绣了。杨秀玉认为能开绣纺的都是能力强、手艺好的,但是自从这些
徒弟开了绣纺与自己产生了竞争关系,
师徒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微妙了,往来也少了。这些
徒弟都是杨秀玉最在意的,也是投入感情最多的,在她们生活困难、
生意失败的时候,尽力去帮助她们,引导她们,免费教她们
刺绣,只是后来
徒弟们忙于自己的
生意,来看望
师傅的
徒弟不多了,走动的也不如以前频繁了。杨秀玉说她并不奢望这些
徒弟能一直跟着自己干,也鼓励她们独自创业,虽然
徒弟们在
生意上与自己存在竞争关系,但是杨秀玉还是对这些
徒弟存有
师徒情谊,在她们生活及
生意遇到困难的时候,尽力提供帮助。一次采访中,关于
师傅带领徒弟一起创业致富的问题,杨秀玉与一个
徒弟之间产生了一些误会和矛盾,导致
师徒之间有了隔阂,在杨秀玉心中种下了心结。为了避免类似的矛盾,现在杨秀玉把
徒弟都称为合伙人。锡伯族
刺绣行业的竞争很激烈,销售范围和购买人群是基本固定的,掌握手艺的人越多,
生意也就越不好做。杨秀玉说,以前她
从来没有担心过,只是想把锡伯族的
刺绣技艺传承下去,可是随着
徒弟的绣坊越办越多,杨秀玉绣坊的压力也逐渐加大了。2013年底,因为身体原因,杨秀玉将自己的绣坊,从锡伯族风情园搬回到家中。因为在同行业中杨秀玉的
刺绣制品做工好、绣艺精湛,加之“西迁情”
刺绣作坊的信誉良好,一些老
顾客们还是会到家中定做绣品。杨秀玉说她不后悔带出了这些
徒弟,虽然与自己存在竞争关系,但是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她
就要比别人付出得多,有责任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母亲的嘱托她时刻牢记于心,当一个合格的民间手艺人,把自己民族的
刺绣传承发扬下去才是她最想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