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纱绣中的抽象几何图形组成是由
动物和
植物抽象概括而来的,是先有写实然后才有抽象概括,这从
考古界中的仰韶、
马家窑的某些
几何纹已经清楚地表明,它们是由
动物形象逐渐演变为抽象化符号的。由再现到
表现,即由模拟到抽象,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几何纹现在看来只是一种装饰性的
纹样,但在古老的年代,它们都是有着巫礼仪或
图腾崇拜的含义的;
图腾崇拜,又作
图腾主义,
英文为“totemism”。“totem”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即在
原始时代,人们相信人同某种
动物或者
植物之间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甚至认为自己的部落起源于某种
动物或
植物,或者因为它的相助才得以生存,因而把它视作
氏族部落的象征和神物加以崇拜。它们经历过由
动物到物象化、符号化进而演变为纯粹
几何纹的积淀过程。
动物花纹和
植物花纹的产生和演变具有不同的特征,且不是同时出现的。它们与早期社会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有其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一般说来,
动物纹是
渔猎时代的产物,根据苗族的迁徙史,苗族先民的发源地为今
四川的雅砻江、
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可以表明苗族先民是生活在江边,他们的衣食主要来自
渔猎,当时人们最感兴趣的是各种
动物而不是
植物。一个民族若以
渔猎为生,很难产生对
花卉的审美情趣,更难以
植物花卉为装饰;只有进入农耕时代,由于衣食所需主要来自各种农作物,所以逐渐培养出对
植物花卉的审美感情。从
动物到
植物装饰是历史上最大的进步之一,苗族进入农耕时代决不是
近代的事,由于他们长期居住在高山密林之间,往往是
渔猎与农耕并行,而以农耕为主是稍晚的事,所以
植物花卉直到
近代才出现,才充分得到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