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以前,抒情性一直是
戏曲文本的主要艺术特征。依据文学抒情发展而来,以
说唱艺术为主的
戏曲文本仍是以诗言志式,最
典型当属元杂剧“四折一楔子”剧本结构,叙事艺术还未在
戏曲文本中蓬勃发展,
戏曲文本的发展陷入困境。明代中后期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文化空前繁荣,学术流派呈现多元化趋势。明清传奇兴起后,在舞台演出中展现故事情节是很讲究“排场”的,逐渐向重情节、重叙事的潮流发展。所谓“排场”,“是指
中国戏剧的角色在‘场上’所表演的一个段落,它是以关目情节的轻重为基础,再配合适当的脚色,安排相称的套式,穿戴合适的穿关,通过
演员唱念做打而展现出来。”与生俱来的叙事性使
戏曲文本在本质上有别于传统
诗歌,新的潮流改变了当时的文化格局,全社会上下都对
戏曲文本叙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清代之后叙事
表现在
戏曲文本
创作中更是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变革后的
戏曲文本
创作犹如为剧作家们打开了尘封多年的枷锁,
创作迎来了空前的热潮。与之前以抒情性见长的
戏曲文本
创作相比,重视叙事的
戏曲文本有着更宽广的
天地。“濡染着平民文化原生气息的叙事艺术技巧,为文人作家打开了一扇洞察世界的新的窗户,提供了一种重构世界的便捷工具。”广泛汲取民间文化为
戏曲文本
创作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之更加通俗、有趣,增添了艺术
表现活力,拓宽了受众层面,成为老妪能解的全民性的艺术
表现形式。由此,
戏曲理论家们不能再对
戏曲文本中叙事艺术置之不理了。“王骥德、吕天成、祁彪佳等
戏曲理论家们纷纷在著述中提及或论及
戏曲叙事艺术,虽然只是只言片语的零星论述,却足以说明人们的
戏曲观念的转变。”我国古代对
戏曲叙事艺术的自觉关注肇始于
李渔,他在整理、吸收、借鉴前人对于
戏曲叙事理论只言片语阐释的基础上,结合亲身的艺术实践,系统梳理
戏曲文本叙事性问题,使得
戏曲叙事艺术的研究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李渔将
戏曲文本看作是一种不同于
诗歌且具备舞台实践品格的叙事文体,重视“宾白”的地位,提出“结构第一”、“立主脑”等主张,确立了以叙事为中心的
戏曲文学观,“标志着
中国古典
戏剧美学由重音律、重词采向重结构、重叙事的重要转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