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彝文古籍记载,彝族
远古时期以人的
眼睛变化来划分时代。他们的
祖先曾经历过独眼人、直眼人、横眼人三个原始社会发展进化的阶段。独眼人是彝族的第一代
祖先,在
考古学上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据著名的创世纪史诗《梅葛》、彝族史诗《查姆》以及《阿细的仙基》和《阿黑西尼摩》中的记述,在这个时代,彝族开始了
树叶为衣的历史。
战国到汉晋时期,彝族有了“魋髻”、“
编发”的头型和穿披毡、贯头衣的传统。
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墓彝群出土的
青铜储贝器上所塑造的纺织场景,生动地反映了公元前二世纪滇人妇女(主要是彝族先民)席地而坐,进行纺织的工艺过程。同时出土的铜扣饰上
粘附着绢、帛残片,证明滇国的丝织
手工业已进入较成熟的时期。秦时筑五尺道,促进了滇蜀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时出现了“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盛况。当时
四川的
丝绸和铁器通过“五尺道”运入
云南。汉时彝族、白族先民“知染采文绣”,并生产蚕桑、锦绢、彩帛、文绣,花色品种颇多。《
华阳国志•南中志》中称:能将帛叠、兰干、
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公元223年,诸葛亮南征,画幽龙生夷图谱和成都瑞锦赐夷,并吸收叟帅孟获、孟淡、爨习参加蜀国政权。这些叟帅的夫人在蜀学会汉族的
刺绣工艺,回乡传授给昆叟女子。据说孟获夫人曾在曲靖大基山中,飞针走线,一夜绣成龙衣,故而被人们尊奉为
刺绣女神。唐以前已有养蚕和丝织,只是
技艺较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