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
唐宋时期,彝族成为
云南的统治民族。彝族被称为“乌蛮”,其中又分为许多部落族群。在保持古老服饰传统的基础上又大量吸收了先进民族的文化和技术,出现“锦衣绣服”,且有等级贵贱的服饰制度。据记载,
唐宋时期用布帛
锦缎做衣服,只是朝中官吏和比较富有的家庭才有可能。上层社会的服饰用料都是从其他的民族中购得。但唐代南诏国时期
织染刺绣已有很大发展,“蛮王及清平官皆衣
锦绣”,并出现了彝族《
绣花女》的彝文传说。南诏国的建立,是彝族、白族历史上的大事,它是以洱海和滇池为中心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其主体成员是彝族先民。南诏国对该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促进很大。公元8世纪初,南诏工嵯巅攻占成都,掠回汉族
刺绣女工和蜀锦原料而使南诏
刺绣工艺得到极大发展。据《
新唐书•南诏传》载:“将还,乃掠子女工技数万引而南。……南诏自是工文织,与中国埒。”唐樊绰《蛮书》也对南诏的
刺绣作了详尽的叙述:“抽丝法稍异中土。精者为纺丝绫,亦织为锦及绢。其纺丝入朱紫以为上服。锦文颇有密致奇釆,蛮及家口悉不许为衣服。其绢极粗,原细入色,制如衾被,庶贱男女计以披之。亦有
刺绣。蛮王并清平官礼衣悉服
锦绣,皆上缀波罗(虎)皮。俗不解织绫罗,自太和三年蛮贼寇
西川,掳掠巧儿及女工非少,如今悉解织绫罗也。”从南诏国到
大理国,其王室贵族服饰、
刺绣均受到汉族的影响。如南诏
国王袍服上绣有
中原帝王礼服上代表王权的“
十二章”
纹样,这是
中原帝王礼服上代表王权的特定
纹样。南诏
纺织业的发展,为
刺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有
刺绣花纹的服装
冠帽,不仅
王公显贵能穿,就是平民百姓也可穿戴。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谴
乐舞伎队到
长安宫廷献艺表演《南诏奉圣乐》,“舞人服南诏衣、绛裙襦、黑头囊、
金佉苴、画皮鞾革,首饰袜额,冠金宝花,襦上复加画
半臂。执羽翟舞,俯伏,以象朝拜;裙襦画
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华,以象庶物咸遂。”遂可见从头到脚皆文色
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