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受人口压力的影响,迫于生计,向海外寻求出路。明清之际,
中国东南沿海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膨胀,
广东一带包括汉族广府人、客家人在内的各民族群体,向省外寻求出路,一是向
东南亚、
南洋、
美洲移民,一是向
广西、
云南、
贵州移民。据研究,明清以降,邻近
广西的
湖南、
广东、
江西等地人口剧增,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成为这一时期
中国人口外迁的主要源头,移居
广西的汉族人口也主要来自上述三省。到了清代中期,上述三省移民在所有进入
广西的汉族移民中占据绝对优势。应当指出,进入
广西的省外移民,除汉族外,还有
瑶族、
回族、满族、仡佬族、京族等民族。省外移民的涌入,使
广西人口骤然增加。据资料统计,清
顺治十八年(1661年),
广西人口为115722丁,雍正二年(1724年),增至202711丁,到
嘉庆十七年(1812年),增至730万以上。
广西山多地少,河谷平原地区早已被原住民和先期进入
广西的
汉人占据。明清之际,尤其是清代迁来的移民,除居住于城镇经营商业、
手工业外,不少人进入山区开垦荒地。这使得原来居住在山区的
瑶族,以及这时期刚从
广东迁徙到
广西山区的
瑶族顿感生计紧张,不少人开始向云贵高原迁徙,后来进入
越南、
老挝、
泰国,或从
广西中南部直接迁入
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