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长城,原为苗疆边墙。据有关史学考证:
明朝在
湘西曾四次大规模地修筑边墙,最初建于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万历四十三年(1615),
湖广参政蔡复一述:“亲历边墙,度其险垣,力陈营哨罗布。苗路崎岖,难以遏其窥觑,请金四万有奇,筑沿边土墙,上自铜仁,下至保靖,迤山亘水,凡三百余里。”此段边墙因地形复杂,质量粗糙而不久废弛。万历四十三年,蔡复一奏请朝廷批准,并由保靖都司周履督工,责成各营哨守兵,招募民工,重新修筑完成了从
湘西凤凰到
贵州铜仁的亭子关至镇溪(今吉首)长达三百二十余里的边墙。明天启二年(1622年),辰沅兵备道副使又委派镇竿游击邓祖鬲续修边墙头,自镇压溪
接续,直到
喜鹊营,加修了30公里,至此完成了总共长达190公里的南方边墙的修筑。南方边墙的修筑,不但在“生苗”和“熟苗”之间筑起了一道
屏障,同时,也在
土家族与苗族之间横隔了一道文化交融的
隔离带。当然,从另一角度而言,也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保持了相对的原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