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识大也。也许是天纵机缘,出生于
湖南芷江机场飞虎队疗养院的刘启后,偏偏就生活在隆回,继而工作在这里的他,又偏偏与古老的花瑶撞了个满怀。到过花瑶、欣赏过花瑶、感慨过花瑶的人又何止成千上万?唯有他,却在很多人把古文化遗存和民间文化当做
累赘、当做破烂废弃、淘汰甚至破坏的时候,以敏锐的眼光、清醒的认识,把花瑶文明、把古梅山腹地的原生态文明视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之一,把它们当做瑰宝和富矿,倾注以真情与深爱,不遗余力地去发掘、推介、呼吁保护与抢救。一首首山歌的记录、,一条条
花裙的收集,一个个手诀的积累,一幅幅年画的整理,一场场节庆活动、婚丧礼仪和
巫师法事的跟拍,任风雨捶打记忆,任
岁月苍老流年,任贫寒围困本该清静悠闲的花甲与古稀,老后,以常人难有的定力,在湘中的民间,做着唐吉珂德式的拼搏与努力。这一份艰辛与不易,非大见识大眼界大情怀者不能为也。为此,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先生在其文章和书信中多次赞誉老后,称他为“民间文化守望者”,“民间文化保护领域的殉道者”,“湘中文化的楝梁”,“民间文化保护事业的无私奉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