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纪,
儒家“仁”、“礼”及“中庸”的思想传遍
中原大地。同期,南亚次大陆的佛祖——
释迦牟尼则在
天竺创立了
佛教。两汉之际
佛教传入
中国。起始,因其不适应
中国国情,人们以不求甚解的态度对待,
佛教仅被宫廷贵族漫不经心地视为当时
上流社会盛行的一种进口“方术”。由于当时禁止
汉人出家,故而
寺院少得可怜。我国的首座
佛寺,相传创建于
汉明帝时洛阳城西的
白马寺,那匹曾驮过
佛经的
白马,被
后世的小说家演绎成《西游记》中唐僧的坐骑。“寺”的本意为汉代负责某方面具体工作的官署名称,可见,当时的
白马寺,不过是个安置外国
僧人的衙门。
中原佛教庙宇文化尚处于萌芽状态,仅有一些外籍(
天竺、西域)的
僧人在传道的同时,兼职翻译了少量低质
佛经,儒术却因西
汉武帝集权于中央的政治需要而“独尊”。迨“罢黜百家”后,儒生董仲舒面露积极入世的微笑,接过
儒教掌门人的衣钵。他以
先秦儒家为核心,融汇各家,特别是
阴阳五行家的观点,构成了一个以“天人合一”为特征的神学唯心
儒学体系,后经东汉郑玄公(高密人,
儒家经学大师,高密境内现尚存其祠堂及墓冢)的集大成,渐成显学的
儒教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