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起源于我国古代南方的“越”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一万年前
傣族的
祖先就已经居住在现
云南与
缅甸交界的广大地区。
傣族在汉文史籍中有记载则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史记》中称
傣族先民为“滇越”,亦称“乘象国”。而后
傣族先民又在《
汉书》、《
后汉书》等书中以“掸”、“擅”等名称出现。东汉王朝曾在滇西南
傣族地区设立过永昌郡,“滇越”、“掸”人地区属于永昌郡管辖,这时的
傣族社会开始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掸”人曾建立过“掸国”,掸
国王雍由曾三次派遣使臣携带土产、珍宝和精湛的乐队、杂技艺术人员到东汉王朝的
京城洛阳贡献,掸人的杂技艺术在东汉的宫廷演出受到了东汉
皇帝以及群臣的赞誉。于是东汉王朝赐给掸
国王及其使节
印绶、
金银和彩赠等,并封掸
国王雍由为“汉大都尉”。从此
傣族和东汉王朝正式建立起了隶属关系。公元8世纪到12世纪的
唐宋时期是
傣族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此时期
傣族地区先后归属西南地方政权南诏和
大理的管辖,
傣族社会到了唐代进入了成熟的阶级社会,宋代开始向封建农奴制社会转化。
唐宋时期傣族已跨越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进入了犁耕农业的发展阶段,随之而来的是
金属冶铸业、
纺织业、商业等都有了新的发展。元朝开始在
云南建立行省,接着又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土司结构,这时各地
傣族均已进入封建农奴制的发展阶段。元末西部
傣族思可法(元代麓川王国
首领,原名刹远。1340年,麓川路军民总管罕静法卒,无嗣,思可法被迎立为猛卯主,建城于蛮海,即位后称思可法)势力崛起,建立了强大的麓川政权。
明朝在元朝土司制度的基础上,将其扩大完善成一套统治制度。
清朝在
傣族地区采取了废除土官,实行直接派流官统治的政策,并将农奴制社会保留到了解放前时期,尤其是在
西双版纳地区
傣族农奴制保留的相当完整和
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