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屯养是水族稻田养鱼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族村寨,每户人家一般均拥有一个大小不一的鱼塘,着的人家甚至拥有几个鱼塘。一些没有专门鱼塘的人家,也会选择水资源丰富、靠近村庄利于管理的水田,充作临时鱼塘。稻田开沟放水之后,被用来充作临时鱼塘的水田,会被加高田埂,增高水位,以适应大量屯养各种鱼类的需要。水族村寨的鱼塘,一般要求水深一米左右,共形成三个养殖层,底泥层一般喂养黄蝽、泥鳅及泥鲶;中层水面喂养
鲤鱼及鲫鱼;上层水面喂养草鱼。一些离住屋很近的鱼塘,人们还在鱼塘之上,建有粮仓,形成“鱼稻共存”的格局。这种建筑格局可能是出于防火的需要。但由于鱼塘水面之上湿度极大,因此仓中
谷物必须每隔一段
时日就进行翻晒。除了家庭的私有鱼塘之外,过去几乎每个水族村寨都拥有1-2个公共鱼塘。水族公共鱼塘所屯养的鱼类,属于全村公有财产,
平时严禁任何个人以任何名义捕取,只有村寨性的大型
祭祀活动或节庆,才被允许适量捕取。公共鱼塘大型的
捕鱼活动,一般多发生在过端节之前一天,所捕获的鱼类,按村寨总户数被平均分配给每个家庭。但这种大型的
捕鱼活动,并不是每年都进行,只有当鱼塘中鱼的数量达到或接近鱼塘的容量极限时,这种活动才会进行。水族地区现存的公共鱼塘中,以都匀市基场乡翁降村翁降大寨的两个最为著名。翁降大寨是一个韦姓村寨,全寨300多户人家。在水族的民间传统中,他们是水族长房大哥,在水族年节——端节分批分期过的排行榜中,套头水族地区以他们为首,过水族的“第一端”。翁降大寨的两个公共鱼塘,一为浑水鱼塘,一为清水鱼塘,分别为两个宗族所有。浑水鱼塘属前村所有,鱼塘水面约3亩左右,居于前村和后寨之间,塘中以喂养
鲤鱼和鲫鱼为主;清水鱼塘属后寨所有,水面约两亩,鱼塘共有3个
泉水口,水桶般粗大的
泉水从鱼塘中涌出,鱼塘居于村寨之中,塘中喂养的草鱼、
鲤鱼等大的有近千尾之多。过去,清水鱼塘中有一条号称“鱼王”的草鱼,重64公斤,村中之人多以“鱼王”来判断
夏季天气晴雨变化。久旱时节,只要“鱼王”浮出水面,烦躁不安地不停摆动身躯,则入夜或第二天即有大到暴雨或
雷雨大风。1981年,鱼王因过量吸食
游人投放的
菜油枯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