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鲁西南民间房舍多为土墙草顶。墙有土坯墙、土打墙、土挑墙、油饼墙等四种。土坯墙是把大块的
泥土制作成每块数十斤的土坯后,垒造而成;土打墙是用湿土参杂少量的麦秸,一层层打实成墙:土挑墙是用粘土参杂大量的麦秸和制成稠泥后,用铁叉一层层地挑制成墙。油饼墙是用一层稀泥一层湿土踩制而成。墙上架以木梁、木檩、木橡,其上铺设苇席或秫秸、苘秸后垫数寸黄土以草泥泥平。好一点的就再用
石灰、石子等捶硬成顶,谓之“捶顶屋”。
五六十年代,鲁西南地区的民间房舍虽然仍多为土墙,但是瓦顶己经较为普及。部分房顶还使用了“巴砖”铺顶,称为“砖登顶”。建造新房不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需要协调好与街坊四邻的关系。动工之前要宴请街坊四邻,有时还包括族长、村长等。在宴会上商定好新房与邻宅的距离、房子高度、院子地面高程、流水走向等等。靠街的一面要留出一定宽度的“伙路”靠邻居的一面要留出八市寸的“滴水”。由参加宴会的人现场监督铺工放线,定下新房的坐落,然后才能正式建设。因为建房极为不易,故而民谚有“与人不睦,劝人盖屋”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