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稻羹鱼”,作为水族农耕文化的理想追求,其实现的前提条件就是“鱼稻共生”。
上古时期,水族社会长期的
渔猎与采集经济生活方式,使水族先民获得了丰富的鱼类生活的知识,原始稻作农业产生的机缘巧合加上水族人民的文化智慧,使水族先民早在“垦食骆田”的时代,就实现了“鱼稻共生”的生产方法。虽然,大迁徙之后定居于龄桂边境的水族同胞,在远离邕江流域丰富的水产资源之后,不得不以开发山区梯田稻作农业为生,但对历史的美好追忆,同时亦催生了他们的“稻田养鱼”文化传统。而建立在“稻田养鱼”文化上的池塘屯养衍化储存鱼类的方式,则充分地保证了“鱼稻共生”文化的延续;鱼类生产繁衍过程,被巧妙地嫁接到农业生产过程之中,形成了水稻与渔业生产同时进行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
收获之时,鱼归鱼塘,稻归粮仓,更有甚者,将粮仓复建于鱼塘之上,形成鱼粮共存的储放格局。这种“鱼稻共生”、“鱼粮共存”的文化,使“饭稻羹鱼”的出现,成了“水到渠成”的文化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