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账房”即“大叔”,开设纱
锻庄(
苏州过去称丝织业为纱缎业),他们一般不拥有
织机,其主要经营方式是“放料取货,以货出售”,即把染好色的经丝和
纬线等原料,以及机内脏发给机户或家庭手工业者加工织制缎匹。织成之后,交货与“
丝账房”,随时清算工料,然后将这种加工后的货匹“待价而沽”,从中牟利。据《
吴县志》记载,当时全城有这样的“
丝账房”57家,多数开设在闾邱坊、古市巷一带,其中最大的要数杭庆余、李鸿兴等户,都要放到两三百台机的货色。“
丝账房”里有职员20人左右,专事原料发放和成品验收。由此可见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已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