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土司的设置是清雍正改土归流之后的事,实际上不只有甲早白土司,还有张姓土司。直至清初,今天贵州省三都县的都江地区一直未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被视为“化外蛮夷,亘古不通声教之区”。自古以来这里的居民主要是水族、苗族和
瑶族同胞。清雍正
七年(1729年),云贵
总督鄂尔泰调集四路清军进入都江榕江一带,大军压境,剿抚兼施,都江地区很快归附清王朝。雍正
九年(1731年),清政府在都江设置都江厅,委任通判驻其地。都江从此纳入中央王朝统治版图。如前所说,清军进兵都江等地时,烂土土司张克承奉命派
士兵参与清军作战。“蒙抚部张议叙头等功,纪录二次,注册”。为表彰烂土土司征战之功,同时更是为了加强对都江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因置两个土司机构于顺德营和归仁营,“而予以千总职衔,用驭诸苗也”。前者为烂土张土司之
子弟担任,驻乔桑;后者为姓白的土司掌管,驻甲早,这就是都江白土司的由来。到
同治十一年(1821年),清政府将原来张土司所管辖的顺德营划为十四保,白土司所管辖的归仁营划为九保,并规定“事无大小,悉由通判治理,土司无与焉”,剥夺张、白两土司的统治权,两土司遂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