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世纪,大月氏人侵入
印度,在北部
印度和
中亚一带建立贵霜王朝,与南
印度的安达罗王朝对立,是为
印度史上的“南北朝时代”。贵霜王国的统治疆域,西至咸海,东至
葱岭,南达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它地处东西南北的交通孔道,商业繁荣,各民族交往频繁。帝国统治地区内包括了不同的社会结构和
宗教文化。贵霜王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帝国的统治,对各种不同的
宗教和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政策。
印度的
佛教和婆罗门教、波斯的袄教、
希腊的
宗教都有发展的余地。各种
宗教一方面互相排斥,一方面也互相吸收。迦腻色迦(约129—152年)在位时,象阿育王一样,特别提倡
佛教。在他的护持下,
佛教举行了“第四次结集”,编集和注释了三藏经典。在次大陆南北朝分立时代,奴隶制度逐渐衰颓,封建制度开始发展,阶级关系复杂,各种
宗教思潮互相影响。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大众部
佛教与上座部
佛教更趋分化,遂形成大乘
佛教和小乘
佛教。大乘
佛教是大乘派的自称,“小乘”则是大乘派对部派
佛教的贬称,意在说部派
佛教只讲个人解脱,属于小道小业,是
佛陀为小根器人所说的教法,大乘
佛教才是
佛陀的真传和
佛教的
正统。这是
佛教内部派性的
表现。客观的研究者只能承认大乘与小乘分派的事实,但不能在褒此贬彼的意义上使用这两个名称。我们注意到,两派
佛教在教义、教理和
宗教修行方法上确实有一些不同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