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国建立伊始,就得到唐王朝大力支持。当时唐朝为了巩固李姓的统治,宣称李姓乃是
老子(李耳)的后裔,立李姓为天下第一姓,在全国遍立
老子庙,
老子被奉为
道教鼻祖,
道教则为道、佛、儒3教之首。南诏为了加强与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也信奉唐朝极为尊崇的
道教。《南诏野史》载:
唐玄宗时,盛逻皮于“开元十四年(公元725年)立庙祀晋右军
将军王羲之为圣人”。又说,“南诏不知尊
孔子,以王逸少为圣人。”南诏蒙氏把崇信
道教的
王羲之当做
道教圣人祀奉。相传细奴逻微时躬耕巍宝山,
道教鼻祖李老君用
手杖在他背上敲了13下,暗示南诏为王13代。今巍宝山细奴逻土主庙门联中尚有“玉杖频敲,十三传相承霸业”之句。可见
道教与南诏蒙氏王室的因缘关系《白古通记浅记》也载:隆舜即位后手“辛亥年(公元892年),以
黄金八百两铸文殊、普贤二像,敬于崇圣寺。……蒲蛮火头塑主像,敬于巍山石洞,立生祠以祭之。曰:‘我百姓冢宁,时世太平,不动刀兵,主之力也。’主忻,
用金铸
观音一百八像,散诸里巷,俾各敬之。”南诏王室尊崇
道教的突出
表现是以
道教仪式行国家重大典礼。
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王异牟寻与唐使盟誓于点苍山神祠,“上请天、地、水三官”,誓为汉臣,“永为证据”。行的即是
道教仪式。足见
道教在南诏王室思想意识中占有很高的地位。自盛逻皮为
道教圣人
王羲之立庙,到南诏王劝丰祐“废
道教”,
道教在南诏占据统治地位多达110年(公元725—8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