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苗图抄本汇编》以及清代其他
史籍资料可以看出,在清初或者说清代中期以前,绝大部分苗族地区的
男装依然完好地保存了苗族的特色和
风格。如明朝弘治《
贵州图经新志》记载“西苗”支系“男子
椎髻,上插白
鸡毛,衣
白布短衣,裤及缠胫皆
麻布”。《苗蛮图册》更是以绘画形式记录了当时各地苗族
男装,如图三十九绘制的今
贵州凯里一带的苗族男子
椎髻束发,长衣短裤,战时戴铁盔,衣铁甲。如此等等,无一而足。清朝
嘉庆以后,苗族
男装变化开始加速,这一点从成书于
嘉庆中期的《黔南职方纪略》中可以列举出若干例证。这种变化与“改土归流”及“男变女不变,生变死不变”的清代同化政策以及以后的几次苗族大规模起义有直接关系。解放初的
土地改革及人民基层政权的建立,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彻底冲破了苗族地区的封闭,成为苗族人民直面外界、对外交流得以加强的条件和导向。在这种不断加强的交流中男人服饰较女人服饰更容易受到冲击,传统的文化习俗决定了男人要比女人有更多的对外交往的机会。他们在接受新观念的同时,接受了外来的服饰
款式,从而加速了本民族传统服饰的变化。同时,伴随着中国一百多年来
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工业机器生产的服饰材料的涌入,使苗族人民同其他民族一样,找到一种与传统手工产品相比更加实用、更加简便又更加经济的用品。在重大事件和工业产品冲击的双重压力下,苗族
男装的变化在所难免。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给苗族太多的冲击,传统的苗族
男装在时间长河的淘洗中留存领地越来越狭小,以致今天只有极少数地区的苗族还在日常生活中保留有本民族特色的
男装,更多的地区则只有在节日、庆典、祭祖等场合上才出现。传统
男装已经礼服化,失去了日常生活中的角色,逐渐走向消失。相当大一部分苗族地区已经很难看到该民族
男装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