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文化的诞生和发展与
佛山有直接的关系。粤剧行语有云:“未有
吉庆,先有琼花。”“
吉庆”是指
同治年间设在
广州的粤剧
吉庆公所,“琼花”是指
雍正年间设在
佛山的琼花
会馆,两个都是粤剧的行会组织。琼花
会馆在前,
吉庆公所在后,二者有明显的承继关系,然时间相差上百年。粤剧在
佛山的诞生,并不是偶然的。
戏剧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首先,
佛山神庙和宗族祠堂众多,需要大量的神功戏酬神。其次,商人和侨寓的大量涌入,使
会馆以及单身汉的数量迅速增加,需要演剧酬谢行业神和丰富业余生活。再者,数量庞大的手工业者常常要庆贺
师傅诞和满师礼。土著的
祭祀需要、侨寓的文化生活需要和
工商业者的行业惯例需要三者相结合,为粤剧的诞生培养了深厚土壤。
雍正年间,
北京名伶张五,号称“摊手五”者南来
佛山,寄居
佛山镇大基尾。张五以京戏
昆曲授诸红船
子弟,变其组织,张其规模。创立琼花
会馆。琼花
会馆建立于雍正年代的事实,可以在1752年陈炎宗修《
佛山忠义乡志》《
佛山总图》中标出的“琼花
会馆”一建筑得到证实。琼花
会馆建立后,规范了粤剧
剧种和十行角色,培养了大批粤剧人才,从而使粤剧走向蓬勃发展的阶段。粤剧宛如逾淮之橘、出谷之莺,从而独树一帜。向
广州、向
珠江三角洲乃至向
广西东南部迅速发展。张五从此被粤剧艺人尊奉为“张
师傅”。咸丰四年(1854),因琼花
会馆戏班参加
红巾军起义,清军平毁了琼花
会馆。此后粤剧班子均散向四乡及流集于
广州谋生,
同治年间遂在
广州设立
吉庆公所。由此可见,
佛山是粤剧诞生的故乡,又是粤剧发展的基地。粤剧与
佛山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并成为中华传统
戏剧的重要
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