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历史性的大变革中,水族马尾绣从重获新生再到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经历了一个戏剧性的转变过程,究其根源,便是整个社会的变革对人所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在封建社会时期,影响马尾绣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贫困,而在今天,这种障碍已基本被清除,水族传统民族文化认知与评价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才是其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看到,漫长的、封闭的、落后的历史,造成的文化饥渴在水族山乡已经被无限放大,一些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下的年轻人,早就对外来文化
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奇与渴望,一旦封闭的城门被打开,他们往往会不加选择地吸收,也会不加选择地放弃。一些文化意识淡薄的地方民族干部,也因为急于求富,思考的问题只是怎样才能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怎样才能更快地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一旦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其解决的方式则是出奇的简单——即洗掉身上的“土气”,打开大门迎接“新文化”。那样做的结果,必然会使依附于意识形态之上的传统艺术,随之被彻底抛弃。这样一种行为方式,绝非认识上的小小偏差,或者是工作上的小小失误。这种“抛弃”,实际上是抛弃水族的根本。事实上,一味地崇洋,对水族乃至整个
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是相当不利。因为,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学习的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常常会采取强权势力,推行一些损人利己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衡量标准,削弱甚至否定发展中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日本学者星野召吉在《全球政治学:全球化进程中的变动、冲突、治理与
和平》一书中明确指出:“事实上文化全球化是指西方价值体系中的推展,是全球范围内的西化。文化全球化就是非西方文化被西方文化同质化与一体化的过程。”由此可见,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掺杂了太多的私念,事实上,“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不再是想象中的那样单纯而美好。“全球经济一体化”虽然能够带来许多崭新的理念,但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悄然进行着一场没有
硝烟的文化入侵,这种文化入侵是可怕的,是裹着糖衣的炮弹,其要占领的不再是一城一池,而是整个
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