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中对
关羽最早的记载是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
涿郡。”其身世介绍不仅非常简略,而且主要集中在某些特殊事件,如
关羽身在曹营、威震华夏及死亡等。其中,对
关羽随
刘备征战的相关记载较多,尤其突出刘、关、张三人的手足之情。陈寿对
关羽的评价为:“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
君子而不恤小人。”“
关羽、
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陈寿并没有刻意突出
关羽的形象地位,而是将其与
张飞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更谈不上信仰崇拜。然而,也有人认为《
关羽传》在《三国志》的五虎大将合传中能够列为首传,足以表明
关羽忠勇仁义的虎臣形象和重要地位。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上搜旧闻,傍摭遗逸,对
关羽的形象加以丰富,添加进去一些
关羽的言行举止以及民间的野史故事,将
关羽的形象塑造得更加鲜活、生动、立体。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一些
史书对
关羽的骁勇形象加以推崇,作了一些记载。如《晋书•刘遐传》:“值天下大乱,遐为坞主,每击贼,率
壮士陷坚摧锋,冀方比之
张飞、
关羽。”《魏书·杨大眼传》:“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这个时期
关羽在民间被认为是勇猛的象征。除此之外,在如《晋书·慕容德传》有载:“昔
关羽见重曹公,犹不忘先主之恩。思虽刑余贱隶,荷国宠灵,犬马有心,而况人乎!乞还就上,以明微节。”
关羽的忠义形象也开始被发掘,被人们所推崇。可以说,在这个时期
关羽的艺术形象以及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已经基本形成,民间也有专门对其的
祭祀活动和仪式,但此时对
关羽的
祭祀主要还是在民间,并未得到官方的认同。及至明代,对
关羽的
祭祀才开始兴盛起来,
明神宗加封
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可见明代官方已经开始推崇
祭祀关羽,并且大修关帝庙。此时的
关羽不再是臣子,而是进入
帝王之列,其
祭祀地位极大提升,从三国历史中的真实人物逐渐演变为被大众推崇的
帝王。最终人们将其神化,成为社会各阶层普遍
祭祀的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