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河南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的面貌。
河南梆子早期曾有不少享名的生角和净角,剧目中也多列国、三国、隋唐、岳传等故事,像《渭水河》(姜子牙为净角扮演)、《飞虎山》(李克用为净角扮演)、《九龙山》(长靠武生戏)都曾在
河南戏中流行。
小说《施公案》问世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续成二十集,但黄天霸戏多由生活于清末的沈小庆(1808--1855)编演为
京剧,后来才被其他
剧种移植,因火爆的武打和铲除豪强恶霸的公案情节而别具特色。《蝴蝶杯》和《三娘教子》以曲折的故事和声情并茂的唱功打动人心,是梆子戏中久演不衰的好戏。《王小赶脚》和《小王打鸟》是风趣的民间小戏,其中幽默的
唱词和表演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年画中有的角色勾脸谱,
大都作“
十字门”式,较为简单,
赵匡胤的“红
十字门”脸上的眉毛画成龙形,也是
戏曲中的
典型谱式。虽和其他
开封朱仙镇年画一样具有
古朴的
风格和韵味,但我认为其绘刻年代多数不会早于清末。《王小赶脚》中的戴
礼帽的扮相已是辛亥革命以后的装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