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自秦汉时期定居在现今分布地以后,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与外界接触交往较少,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状态。据
史料记载,直到唐、宋时期,水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仍然十分落后,其地“宜五谷,为畲田,岁一易之。众处山,巢居,汲流以饮,无赋税,刻木为契”。“虽有畲田,收谷甚少。但以药箭射生取鸟兽,尽则徙他处,无羊马喿拓。”元、明时期,由于水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建立,中央王朝对水族地区统治的加强,水族地区与汉族的接触交往日渐频繁,水族地区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明代,中央王朝利用南征的汉族军士就地安置,屯田戍边并担任土司的做法,对发展水族地区社会经济有着积极的意义。大批
汉人的迁入,水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在节日习俗方面,汉族的
春节已逐渐引入水族地区。
清朝初年,由于“改土归流”,水族地区全部纳人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汉文化对水族的冲击尤其明显。清中叶以后,汉族的
春节已成为除端节和卯节之外水族的另一个较大的年节,有的地方甚至把汉族的
春节当成自己最大的年节来过。比如三都县塘州乡的板良村不少当地的吴姓水族和九奸镇的部分潘姓水族就只以
春节为自己的年节,而不像其他地方的水族过本民族的年节。如前所说,荔波县的部分水族原来以卯节为年节,后来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改以
春节为年节而放弃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至于既过端节又过汉族
春节或者既过卯节又过
春节的水族村寨则更是十分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