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民族文化的发展,
从来都不是纵向单一的,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借鉴,是民族文化多彩并富于生命力的基础。在水族稻作农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汉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其发展的主流。1975-1976年
贵州省考古工作者在兴义万屯汉墓发掘的8号墓中出土的一件水塘稻田
模型,形象地记载了当时的稻作农业生产状况。该
模型为圆盆状,
口径约45厘米,高8.4厘米,盆内分成两部分,一半为水塘,一半为稻田。水塘和稻田之间有一堤坝相隔,堤坝中部有一个孔洞,由一座拱形顶的闸门控制,水塘内的水可由孔洞流出灌溉稻田,塘里养有众多水生动植物,计有鱼、泥鳅、田螺、菱角、
荷叶等数种,堤坝上面,有一
小鸟站立;象征稻田的那半边,被分成四大块,田块之间有埂相隔,形状各异,但田与田之间均有缺口,可相互通水灌溉,田中生长着一排排整齐的秧苗,在其周围还有几棵
树木。整个
模型所展示的是一幅环境优美、秧壮鱼肥的汉代
贵州的田园风光。同样反映当时农业生产的水田
模型在1987年发掘的兴仁交乐汉墓中又发现两件:1件为
圆形,1件为
方形。
圆形模型的形状与兴义出土的
模型基本相似,盘底被分成
池塘和水田两部分。水塘里面养有草鱼、
鲤鱼、田螺等,水田被分为6块,田块之间有缺口相连,田里长着成排整齐的稻秧,水塘与稻田之间有一堤坝相隔,并有一涵洞互通。
方形模型所
表现的内容同样呈水塘和稻田,亦用堤坝分开,水塘面积较大,里面养鱼,堤坝上有闸门控制水位,闸外有一条宽敞的灌溉水渠,渠内有
青蛙、田螺等物,渠道两侧各有平整的稻田2块,但似刚经过平整,还没有种植水稻。无独有偶,同样的
模型在黔西北乌蒙山区的赫章可乐汉墓亦发现一件,其
模型为
长方形,水塘和稻田分开,灌溉方法与兴义、兴仁稻田
模型相似。从这些
模型发现的地域我们可以推断,汉代
贵州稻作农业几乎遍布全省,从齡西北的乌蒙山区到黔中腹地以及低矮的南北盘江流域,人们都普遍种植水稻这一重要的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