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重视为亡人的吊唁,与水族地区有着传统的隆葬之风密切相关。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县的水族聚居区,水族隆葬的产物——石棺墓仍然随处可见。以三都水族自治县水龙乡的水龙村、马连村两个村为例,现还保留有清代至
民国年间的水族石棺墓数百座。这些石棺墓外貌与水族居住的“干栏”房十分相似,这是水族石棺墓最具民族特色的地方。从石棺墓形制看,可以将当地的水族石棺墓分为早期和晚期两大类型。早期类型的石棺墓多分上下两层,其特征是:“墓顶皆有
牛角饰,其上刻有
太阳纹,两
牛角之间有石脊,上刻
二龙戏珠。在墓尾立一
石刻,上刻二、三、五人不等。在二层两侧,各有二柱。这类墓皆无
铭文,
墓主人多不明。”晚期类型的石棺墓,多分为上中下三层,墓的规模比早期类型的大。这类墓工艺精湛,造型华贵,墓碑多为三合(面)碑、
六合(面)碑。石墓的外侧不仅多
雕刻有汉文化内容的二十四孝、
八仙过海、
丹凤朝阳以及花鸟鱼虫等精美的
图像,而且墓头正面石碑皆刻有汉字
铭文,说明
墓主的名字、身份等。汉族讲究的所谓“
虎踞龙盘”、“钟灵毓秀”、“山环水绕”等风水意识,也在碑文上多有体现。晚期的石棺墓是清初改土归流后,汉文化对水族社会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