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装的妇女服饰,比起早期的
短衣筒裙,更适于所从事的生产劳动。不过,其总体结构依然继承了传统民族服饰特征,又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水族人民面对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与剥削,不屈不挠地斗争和反抗,并
创造条件,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塑造了豁达、开放、善于学习的民族性格。因此,对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历来都是汲取精华为我所用,从未产生过排斥心理。其中,儒家思想流入水族地区,历史更为悠久。例如,三都水族聚居的中心地带——三洞乡,早在200年前就建立私塾,通过文化的传播,那里的服饰观较早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从而接受了“衣平而心平,心平乃志安,志安方行正”(《
礼记集解》)的观念,又将衣服结构设计从审美感受中硬生生地剥离出来,认为衣服结构肥大更合乎仪礼需求,从而使衣服变成为显现德行的一种工具。此外,水族服饰结构上的对称性亦体现了封建思想关于服饰“应性情端正”的要求,不仅门襟对称,就连
纹饰也要求呈现出对称的平衡状态,而且衣长不可曳地,短不可露肌肤,只有达到“毋见肤,衣取蔽形,毋被土,为污辱也”(见《仪礼集释》)的标准,才能体现出衣正方行正,行正必衣正的服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