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蛮夷列传》载:“抚水州在宜州南(应为“北”),有县四:曰抚水,日京水。唐隶黔南其酋皆蒙姓,同出”。“夹龙江居,种稻似湖湘……其族铸铜为大鼓”。《独山府志》云:“水家苗,衣尚青,长不过膝,好
渔猎,妇女勤纺织,短衣长裙……丧则打铜鼓,宰牛马,聚远近亲戚会饮。”此外,水族民歌中也唱道:“俺三都,少数民族,村与寨,都有铜鼓。从秦皇,流传现在,是
诸葛,传来
贵州。铜鼓声,特别宏亮,上惊天,下惊地府。逢节日,打起铜鼓,任拱喜,
山水欢呼……”从以上历史文献记载和在地方上流行的民歌中,可以充分说明水族地区使用铜鼓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在三都县境内的水族人民尚保存有铜鼓四五百面之多,要是合计整个水族地区铜鼓的数量,那可是九百多面。据记载,1958年大炼钢铁时,以1吨铜抵2吨钢,三都县强行收去的铜鼓就达3000余面,而90%出自水族村寨。可见,水族地区素有“铜鼓王国”之美誉是一点也不假。水族地区
传世铜鼓藏量之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