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地区的水田耕作,各地不尽相同。在荔波县的水族地区,一般水源较好的田块,多蓄水泡冬,水源差的则翻犁炕冬。耕作有的一犁三耙,有的两犁三耙,少数地区实行三犁四耙。
广西南丹等地的水族,其稻田的耕作技术与周围的壮汉等民族的耕作技术并无多大差别,一般均执行两犁两耙或三犁三耙制。在三都县的大部分水源丰富的地区,多数执行两犁两耙,或三犁两耙,而部分水源较差的地区,为水田保水性能的需要,而执行两犁三耙或三犁四耙。榕江、从江等月亮山腹地的水族地区,多数执行三犁两粑或四犁三耙。即,秋收之后,先行翻犁泡冬,这是第一犁;第二道是在发春水之后,进行犁、耙各一道;第三道是在砍田埂和割秧青时各犁耙一遍,并将秧青、杂草等翻埋进水田泥底以肥田;最后一道是栽秧之前再进行犁耙一次。对泡冬的烂泥田的耕作方法则采取翻挖两次的办法进行耕耘,即在摘禾之后翻挖一次,来年准备栽播之时,又翻挖一次。北部都匀、福泉一带的水族,对闲置的过冬田普遍执行四犁三耙的耕作制,而那些种小季的稻田,在收割之后,
马上翻犁晒土,待
泥土水分挥发到一定程度后,
马上用地耙(亦称干耙)将
泥土磨碎,接着又翻犁再磨,然后拉厢种植小麦。小麦
收获之后,又进行两犁两耙或三犁三耙,进入水稻生产程序。云南富源地区的水族,耕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对水源不太便利的梯田和背阴田,在稻熟之后,先将田中水放干,收割之后,进行四犁四耙,进入下一个季节的生产;一种是对水源便利的泡烂水田,不放水不翻晒,一般称之为腊水田,腊水田的耕作较为粗放,一般只需挖翻一次,即行栽秧,栽秧时,每栽一束秧,即在其根部施一把农家肥,以提高秧苗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