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借词问题,我们从水族的发祥、迁徙、定居历史来回顾,或许还找出一些新的依据。研究资料表明,水族古文化发祥于
中原的睢水流域,处于夏商文化圈之中。大约于公元前11世纪殷商亡国时,水族先民才辗转迁往南方百越地区。直到公元前2世纪20年代,秦王朝发兵征服岭南百越之地,水族先民才又举族进行第二次大迁徙。水族先民在秦汉之际,由南方百越之地往北迁徙,大致生息于当今
广西、
贵州交界的
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基本奠定了水族此后生存发展的地望格局。从秦汉至唐代的七八百年间,水族社会有了较为稳定的发展。因此,才出现在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在水族聚居的三都、荔波县境内设置应州及都尚县、婆览县的史实。接着在百年之后的开元年间,唐王朝又在水族地区设置以安抚水族为主要对象的羁縻抚水州,以及羁縻莪州、劳州。设置行政建制的抚水州,既是唐王朝安抚以水族为主体的“自治州”,也是中央王朝对水族族称的正式确认,只不过将“睢”译为“水”而已。唐王朝在水族地区建立二县四州,成为水族社会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由此看出,水族发祥、迁徙、定居的历史脉络相当清晰,为我们研究水语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历史依据。水语由
中原母语演化为壮侗语族的一种语言,其中部分古“借汉词”当属于“母语遗存”的水汉同源词。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