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水土流失成因主要是水力侵蚀,极少部分是因修建工程而造成重力侵蚀。新中国建国初期水土流失面积12028公顷,而且是中度以下侵蚀。20世纪80年代初水土流失面积达26496公顷,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比,平均每年增加482公顷,且发展到剧烈侵蚀。1998年全县水土流失达100320公顷,比80年代初增加73824公顷,平均每年增加4100公顷,且强度及强度以上侵蚀达15590公顷,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积也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1714公顷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5142公顷,到1998年更达到10284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4.4%。其中强度及强度以上侵蚀2366公顷,占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的23.02%。从多年的资料分析,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呈加重趋势,尤其是近20年以来更盛,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
植物群落和野生动物无法正常生存,影响整个
生态平衡。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为的活动造成,即主要是森林植被的过度破坏。新中国建国初期,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由于各种自然植被保存完好,水土流失面积较少,强度也在中度侵蚀以下。20世纪80年代初,不仅因1958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的森林没有得到恢复,而且人口增长速度快,毁林开荒严重,加上市场
木材紧缺,疏于管理,导致乱砍滥伐,森林覆盖率降为25.1%,水土流失面积进一步扩大,并由中度侵蚀发展到剧烈侵蚀。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林业为主导地位,人工造林面积不断扩大,有林地面积不断增加,但只注重用材林的营造,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没有得到恢复,加上对水土保持有较好作用的天然林砍伐仍得不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进一步扩大。另外,陡坡开荒,更加剧了水土流失程度。目前全县人口已达30万人,是新中国建国初期人口的两倍多。由于耕地和耕地后备资源缺乏,陡坡开荒逐年增加,目前15度以上坡耕地达9081公顷,陡坡开荒种地,造成地表土层疏松,每逢大雨,疏松土石随
雨水顺坡而下,形成泥石流,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虽然
近几年,进行了3519.7公顷的坡改梯工程,仍然没有遏制住坡耕地水土流失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