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人们并不能体认自我,达到梵我同一的永恒
境界,这主要是因为“业”的作用。“业”的意义为“动作”,包括一切思想言行。奥义书认为我们一生的思想言行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它们蓄积起来会在
未来产生相应的结果。由于业力的影响,便使我们死后的自我(
灵魂)不能回归于梵,与梵同一,而必须接受轮回的果,或转生为鸟兽虫鱼,或转生为人、神;或升天国,或入地狱。既然人的业行导致轮回,所以印度人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免除轮回之苦才是解脱。
宗教上的
祭祀和
世俗的道德只是相对的善行,而不是解脱的正道,只能作为促成解脱的辅助性步骤。根本途径在于静修与苦行。主要的修行方法就是禅定和瑜伽。由于奥义书这种
宗教哲学的影响,当时许多印度人都远离人间,遁迹山林。在那里离动住静而作内观,端坐调息,将心集于一境,通过念诵“唵”(Om,“梵”之象征词)字密语,达到精神恍惚的出神
境界。他们认为,这就是梵我同一的
境界,在这种
境界中实现了精神上的
暂时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