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之名尽管起源较早,但在北宋时期,朱仙镇并非
工商业繁盛的市镇,只是草市或军镇,其后历经元明两朝,也见不到与其
工商业发展相关的文献资料。直到明末,孙家渡河水运的开通,才为其带来了发展商业的契机。在明
嘉靖朝以前,孙家渡河为
黄河南流泄水渠道之一,因
黄河泥沙而易于淤塞,通航功能不强。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李濂在《汴京遗迹志》中记载,“今所谓孙家渡河者,亦自荥泽而下引河为渠,由朱仙镇东南达于淮、泗,似亦汴渠之遗意,特以不近都会,而转漕非其所资,故任其浅涸,而不为之疏浚耳”。从李梦阳(1475-1531)描写朱仙镇的
诗句“万古关河泪,孤村日暮笳”来看,此时的朱仙镇也尚未开始其商业上的发展。万历
七年(1579年),潘季驯“筑堤束水,借水刷沙”的治河方略得以实施后,
黄河南流支道
堵塞,孙家渡河仅以水质较清的京、须、索水为源,且始与清以后所言的贾鲁河为同一条河流(为便于研究起见,下文中也称其为贾鲁河)。因为京、须、索水水质较清,泥沙问题较小,改变水源之后的贾鲁河通航能力较以前增大,万历时,自正阳至朱仙镇,已是“舟楫通行,略无阻滞”。
崇祯年间郑州士绅阴化阳所写《贾鲁河水利记》也记载,“郑城北四十里有水,来自
荥阳,盖合索、须、京三水以成其流,至双桥村始大……下流入许家屯,历诸村至姚店堤一带,洋洋然向板桥过朱仙、正阳以达于淮,而水有所归矣,顾板桥以下河身阔大,无泛滥之患,有舟楫之利”。依此推断,大约在明末万历与
崇祯年间,贾鲁河始有通航之便利,而朱仙镇也方有可能逐渐兴起。李长傅即认为,“迟至明末,贾鲁河已完全开通,经常通航,促进了朱仙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