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灰年画家堂,画面庄重静穆、富丽堂皇,呈现为平面结构的祠庙式样,实则是
远古王室权贵以祠庙作为祭祖的载体演化至民间的物化缩影,是
中国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原始动力的真实写照。这种人们岁终祭祖所用的必备物品,画幅大小因地而异,
山东所用的大多是长1.6米,宽1.2米,而东北三省一带则盛行画幅窄小些的家堂。画面运色鲜艳,
色彩对比强烈,人物构图饱满,充满了鲜活的生命气息。普通家堂画面内容大体相仿,均分为上下两部分。画面上部正中左右供奉的是代表男女
祖宗的
画像,也有说是东夷族的始祖——
伏羲与
女娲。下部则为若干竖直的小
长方形空白
格子,以正中的甬路为轴心左右对称。半印半画的家堂一般画为二十二格或二十三格,这每一竖直的
格子实则为同支族亡故先人的神主。通常在
除夕这天的
下午,由家族中德高望重又通文墨的
长者执笔,按辈份依左右自上而下填写当年去世亲人的名讳,分男左女右。如果家庭中老年丧子,则空出一格填写亡亲名讳。男子
大都仅填名,旧时女子多数无名,便依傍在亡夫右面同格上,填上随夫姓的“某某氏”。
格子两旁各画一柱子,书有对联,通常左联为“衍
祖宗一脉真传曰忠曰孝”,右联则是“教
子孙两条正路惟读惟耕”。这个画幅上部实为本支的简约族谱,反映的是一种孝文化。画幅的下部是壮观的画面,正中是一个富丽堂皇的大
门楼,分别有侧门各一,画有
树木,葱翠繁茂,人物众多,有抬食盒的,担祭酒的,作揖互拜的,众
童子或喜放鞭炮或提红
灯笼戏走,一个个白胖福相,而成年男子则多画成知书达礼呈尊贵面貌。一派欢欢喜喜和和睦睦的过年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