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草房曾是彝族民居最普遍的型式,尤以红河西南哀牢山区最著。
景泰《云南图经志》卷二说:“松皮覆屋,境内夷罗罗杂处,屋无陶瓦,惟以松皮盖之。”清康熙《云南通志》卷三十七亦云:“所居茅舍,中堂作
火炉,
父子妇姑,围炉而卧。”草房在
长方形的墙围四起后,竖上尖刀架屋脊,屋脊横担以行条,行条间又拴上小圆木,小圆木上又拴上间隔有致的
竹篾条,铺上
茅草,草上再压篾条,与下部篾条拴紧,装上门窗即成
茅草屋居。以木、泥为建筑原料,
茅草为屋顶的茅舍,是彝族民居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形式。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生活在坝区的彝族逐渐改为瓦顶建筑,
茅草房退为田房、畜厩等附属
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