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花腰追溯族源,讲述历史,主要依据
古籍《家谱》和彝文
古籍《指路经》。《家谱》俗称谱系。彝族花腰的《家谱》大多分为三块内容:述史、迁徙原因和分路信物。且述史方式相似,只是迁徙原因和分路信物各自有别。在李朝旺与孔繁武著的《彝族花腰人》一书中记载了栽村姓李的《家谱》,其《家谱》内容为三大块:一是述史。说“花腰”是阿谱笃姆的
子孙,“洪水滔天”前居住在“拉基”(河边:
长江或金沙江沿岸)和“尼知十二域”(四川宜宾)一带;洪水滔天中,人类险些灭绝,
祖宗笃姆兄妹攀附木柜随波逐浪,漂挡在黑石崖顶的一棵马缨树上,幸免洪难,然后生儿育女。二是迁徙原因。起初三兄弟从“纳特”(指古滇王国的首府—
昆明晋宁县石寨山一带)逃出,一个逃往建水方向,一个逃往通海方向,一个逃往双柏方向,其原因是“朝席鲁口呗,朝熟一能尔”,意思是“死尸像石垒,人血淌成河”(发生争战);然后两兄弟从建水“因那则期”(石榴树脚)迁出,一个往石屏方向走,一个往通海秀山方向去,其原因是“逃呢拉巴达,选呗罗各跟”,意思是“恶人进城门,逮着割耳朵”(治安混乱);最后两兄弟从大棚租(现属峨山县)迁出,一个落脚峨爽,一个落脚栽,其原因是“迷挨迷恩颠,荣呢莫作朝”,意思是“老父养
妻妾,子辈不和睦”。三是分路信物。据说三兄弟从“纳特”出逃时,是把一个瓷碗打烂成三,各持一片,约定将来相认,以碗片合缝为信;然后两兄弟从建水“因那则期”迁出,是将一个通洞钱宰成两半各揣一半上路,约定往后兄弟相认,以“
铜钱”吻合为信;最后两兄弟从大棚租迁出,是把一个镜子一劈为二,约定
子孙若认家门,以“破镜合一”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