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石屏、红河、建水、峨山、元江、新平一带彝族尼苏人的
祭祀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子丑日。祭倮,彝语叫“咪嘎哈”,是祭献一位传说中的彝族
英雄阿倮,亦兼有祭献土地求丰收之意。传说阿倮是个身材魁梧、武艺出众的
英雄,在向给彝民带来灾难的恶魔作战中罹难。他的头和
四肢被支解了,头发变成了高山上的森林,身躯变成庄稼,手足变成畜禽,让彝家有柴烧,有饭吃,家畜满屋,生活幸福。彝家为感谢他,尊重他,定于每年阴历二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在村外的一个固定树林中,择一棵象征阿倮的大树进行
祭祀,并以一块叫做“众鲁嫫”的
石头为其化身。人们挑来清澈的
龙潭水,用
青松枝、撒马
树叶、大黄连杆等擦洗
石头,象征给阿倮洗身。据说
石头洗得干净与否,关系到村寨
安宁、人的健康、姑娘生的漂亮等等。祭倮这天,村里的男女老少,喜气洋洋,穿着盛装,到阿倮石前磕头作揖,焚香祈祷,以求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入夜,青年男女便开始对歌、跳乐等娱乐活动,老年人则围坐火塘讲故事。